无锡,一座“百富美”的城市

金错刀

2周前

跟一位无锡的朋友聊天,他直白自承:无锡人可是挺有钱的。...而整个无锡,上市公司数量达124家,在全国地市中排名第七,仅次于北上广深和苏杭两市。

无锡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而闻名。
这里的繁荣富裕源自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经济基础。
未来,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无锡应继续推动产业创新。
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将是确保其持续领先的重要战略。
作者 |  陈为
来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金错刀(ijincuodao)授权转载

“百”、富、美。

10月中旬,在无锡的一场论坛上,当主持人问我对无锡有何印象时,我脱口而出的是这三个词。

今年8月与10月,两赴无锡出差,时间虽短,如惊鸿一瞥,却印象深刻。

春天无锡鼋头渚樱花绽放

对无锡的三个印象

先说美。

太湖是江南之眼。太湖周边的几座城市,大多实力雄厚,多有胜境,各有千秋,但论湖景,无锡地处蠡湖、鼋头渚一带,水光潋滟、沙鸥翔集,近水楼台,秀美无匹,让人难以忘怀。

这还不是最美的时节。

当地朋友跟我描述,无锡的春天最烂漫。草长莺飞之时,湖畔樱花怒放如云,湖光山色与花海相映照,美得惊心。

除了樱花,在春天,还有荣家梅园里最早盛放的梅花,有阳山灼灼其华的桃花,“三花聚顶”,是无锡独特的景致。

再说富。

跟一位无锡的朋友聊天,他直白自承:无锡人可是挺有钱的。

看了几项数据,他的骄傲有根有据。

2023年,无锡GDP为1.55万亿,在26座GDP万亿城市中位列第14名;无锡人口749.5万人,人均GDP已连续几年排在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这种富庶其来有自。临水而生的江南无锡,作为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

自清朝末年起,“小上海”的称呼叫了百年。这种现代商业自觉一路沿袭,始终保持一种低调的繁华。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无锡就孕育出“华夏第一县”无锡县、“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以及一大批亿元乡镇。而无锡下辖的两个县级市江阴和宜兴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10名,江阴更是一直处在亚军位置,仅次于昆山。

据江阴市人民政府官网,截至2024年3月21日,江阴的上市企业已经达到61家,是名副其实的“A股第一县”。而整个无锡,上市公司数量达124家,在全国地市中排名第七,仅次于北上广深和苏杭两市。

最后是“百”(白)。

首次到无锡的人,几乎都会品鉴“太湖三白”:太湖白鱼、秀丽白虾、太湖银鱼。

但无锡的最大特产,其实是他古往今来的名人才俊。我每到一地,时间允许,都会看看当地的名人故居、墓园,到了无锡,陷入难以选择之境——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英才名流,繁似“百花齐放”:

科学家有钱伟长、周培源、顾毓琇、华蘅芳、徐寿、徐建寅等;

教育家、学问家有唐文治、蒋南翔、钱穆、钱钟书、许倬云等;

政治家有顾宪成、高攀龙、薛福成、秦邦宪、陆定一、荣毅仁等;

文人、艺术家有李绅、徐霞客、刘半农、顾恺之、徐悲鸿、吴冠中、刘天华、华彦钧等;

经济学家、企业家有薛暮桥、孙冶方、荣宗敬、荣德生、周舜卿等……

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无锡,少有出其右者。

三碗饭与三张牌

近些年,探访近百城市。

发现理想之城,就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资源齐备之地。

无锡走出去的历史学家许倬云穿越万古江河发现,在历史中,个别人物的变化是最小的影响因素,制度与文化的变化影响更大,而地理的影响最为久远。

对于一城一地而言,有名山大川、青山绿水,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再加之地处枢纽要道,四方交通便捷,就建立起发展经济的地理优势。

如果历史上还英才辈出,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老祖宗给饭吃。

天帮忙,人努力。如果在地理、历史等先天条件之外,还能努力搞活产业,搞好经济,就是自己挣饭吃。

手里能同时捧着三碗饭的城市少有。分别对应着历史资源、经济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百”“富”“美”无锡,三者兼具,实在让人艳羡。

但要立足长远,在当下激烈的地域竞争/区域洗牌中持续领先,也要清醒地看到,立足既有资源、良好条件的同时,无锡还要打好三张牌:

一是区位牌。

有自觉的头部企业,作为行业领袖,往往会重塑行业。

有担当的重点城市,作为区域重心,也应跳出画面看画,在大棋盘里定位自己。

无锡位于江(长江)湖(太湖)之间,是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近百年前(1927年),眼光开阔的无锡籍企业家荣德生就提出沟通长江、太湖水运,建设江浙两省沿太湖七个县,包括江阴、靖江在内的环太湖经济圈。1946年,他又提出“把苏锡常”打成一片,建设人口数百万、影响直接间接远及全国的“大无锡”的构想。

时移世易,荣氏当年的构想,有些内容已难落实,有些擘画却仍值得认真思考。

太湖之畔的几所名城,如何借力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把“环太湖经济带”联手做大,当是一个兼具时代价值与长远意义的命题。

二是产业牌。

无锡目前有10个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纺织三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更是入选“国家队”,闻名遐迩。

但也要看到,个别领域,已被强邻常州反超。

无锡领导层对此有清醒认识,在2023年的一次市级会议上,有决策者坦承,“2020年以来,我市工业开票领先常州的优势,从9478亿元缩小至去年的6516亿元。特别是在汽车制造领域,我市开票总量从2020年比常州多一倍缩小至去年仅为常州的一半,其背后原因就在于常州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等新兴产业上的加速突破”。

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如何把无锡打造为新质生产力的高地、如何以战略新兴产业形成领跑之势,是无锡当前的大机遇与大考验。

三是文旅牌。

产业兴城,文旅活城。

上世纪初叶,荣德生就提出,无锡要利用得天独厚的太湖山水,发展旅游事业。这位独具眼光的经营者还给出了家乡的对标对象,“外学瑞士,内学杭州”。

百年倏忽已过,在自然山水之外,以荣氏、钱氏为代表的众多才杰已然成为无锡独特、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何把死的盘活,把历史变成时尚,把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与吸引力,也是这座城市需要深度思考与大胆探索的议题。

一座城的“三大关系”

在当日“新产业,新无锡”为题的论坛上,作为主持人的奔流财经主编刘纯还与我们探讨了无锡城市品牌升级的话题。

我结合近期所见所思,谈了“三大关系”。在我看来,这几组关系不光是无锡这样的“尖子生”在积极探求,也值得众多城市思考梳理。

一是趋势与优势的关系。

泰康创始人陈东升说,初心决定定位,定位决定战略,战略决定一切。

战略,某个角度讲,就是在趋势和优势之间找到结合点,搞清楚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优势,是自身特色;趋势,是顺势而为。在前行中,既顺势行路,又坚持自我,才是最好的道路。

近年走访所见,众多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多,差异化发展少;新产业着力多,旧产业着眼少。在产业布局上如何做精做深,提旧布新?

在这方面,无锡已有不少针对性部署:发展新的,不放弃旧的,而是一起创新、焕新。三类产业错落有致,各有重心:传统产业要“发新芽”,新兴产业要“长成林”,未来产业要“快生根”。

二是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中国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让不少人惊诧。

其实作家木心却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有断言,《西游记》这样的经典文本,全世界写神话、童话的作家看了,都会佩服。在他看来,这种题材与故事既浪漫又深刻,它的大放异彩只是时间问题。

回头来看,我们在很多“传统资源”的开采和转化方面下的功夫和花的心思,太少了。中国文化的宝库里,还有很多的宝藏在沉睡,它们的开发与激活,需要眼光,需要创意,需要如任正非所言,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

事实上,古城西安的唐风国潮近年来游人如织,长盛不衰,就给了很多城市启发与借鉴。

三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城市品牌是一个整体设计与系统工程,但引爆点却在细微处、在聚焦的单点上。

细看近几年轮番登场的所谓“网红城市”与热点区域,不管是重庆、长沙、哈尔滨,还是江门、淄博、阿勒泰,热潮与热议背后都是民众的心声、人性与精神诉求……

很多精彩与潮头所向难以规划,也并非中心位置,而是往往来自于边缘与突变。雷军说,人欲即天理,饱含深意,值得很多管理者审视与深思。

关注民生,关切民心之所向,尤其当关心企业家之所念、所痛。企业家作为核心的创新、创变与创富者,堪为一地最大的特产、最稀有的财富与最好的品牌代言人。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与乡镇企业的起源地,无锡今日的繁华,是百年来锡商接续奋斗的成果。

在无锡市领导的一段内部讲话里,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一把手对锡商的尊重、自豪以及对企业家的热情与呼唤:

“企业家朋友们!120多年前,在广东当差的荣德生先生告假回家,在香港等船时看到码头上一片雪白。起初惊讶于香港也会下雪的他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进口面粉飘落的粉屑。从中,他敏锐察觉到国产面粉的商机,决定筹办保兴面粉厂,这就是锡商的“敢创人先”。

60多年前,从小弹棉花的周林森先生站在沙子港边,和17名工人敲锣打鼓庆祝互助社成立,这家小厂经历“三起三落” ,80年代一度濒临倒闭,通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成长为今天的红豆集团,这就是锡商的“坚韧刚毅”。

30多年前,唐翔千先生为父亲祝寿,父亲要求他把用于祝寿的50万元创设奖学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他继承父志,设立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在全国60多所大中小学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设奖,这就是锡商的“崇德厚生”。

10多年前,许志翰先生毅然决定对公司进行转型,倾尽所有投入研发射频芯片,让卓胜微成功打破日美企业的垄断格局,成为“国产射频芯片第一股” ,这就是锡商的“实业报国”。

百年工商文化、 千万锡商群体,打拼出无锡产业的深厚基底,造就了无锡经济的持续繁荣……

无锡各级党委、政府将坚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像尊重教育家一样尊重实业家” ,对企业需求做到“心中有数” ,对企业困难使尽“浑身解数” ,对企业承诺必定“说话算数” ,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如鱼得水”的营商环境,让“干在无锡、闯在无锡、投在无锡” 在所有企业家中形成共识、产生共鸣”。

一个地方的政商之间有深度信任与共鸣,这个地方的发展就会蒸蒸日上,这是一种现象,一种规律。

有尊商、亲商、友商的空气,有荣宗敬、荣德生等大商先贤的引领示范,有俞敏洪、周海江、蒋锡培等锡商群体的奋进不休,有理由期待无锡成为明日真正的“企业家之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 End

点个在看 不错过刀哥辣评

跟一位无锡的朋友聊天,他直白自承:无锡人可是挺有钱的。...而整个无锡,上市公司数量达124家,在全国地市中排名第七,仅次于北上广深和苏杭两市。

无锡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而闻名。
这里的繁荣富裕源自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经济基础。
未来,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无锡应继续推动产业创新。
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将是确保其持续领先的重要战略。
作者 |  陈为
来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金错刀(ijincuodao)授权转载

“百”、富、美。

10月中旬,在无锡的一场论坛上,当主持人问我对无锡有何印象时,我脱口而出的是这三个词。

今年8月与10月,两赴无锡出差,时间虽短,如惊鸿一瞥,却印象深刻。

春天无锡鼋头渚樱花绽放

对无锡的三个印象

先说美。

太湖是江南之眼。太湖周边的几座城市,大多实力雄厚,多有胜境,各有千秋,但论湖景,无锡地处蠡湖、鼋头渚一带,水光潋滟、沙鸥翔集,近水楼台,秀美无匹,让人难以忘怀。

这还不是最美的时节。

当地朋友跟我描述,无锡的春天最烂漫。草长莺飞之时,湖畔樱花怒放如云,湖光山色与花海相映照,美得惊心。

除了樱花,在春天,还有荣家梅园里最早盛放的梅花,有阳山灼灼其华的桃花,“三花聚顶”,是无锡独特的景致。

再说富。

跟一位无锡的朋友聊天,他直白自承:无锡人可是挺有钱的。

看了几项数据,他的骄傲有根有据。

2023年,无锡GDP为1.55万亿,在26座GDP万亿城市中位列第14名;无锡人口749.5万人,人均GDP已连续几年排在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这种富庶其来有自。临水而生的江南无锡,作为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

自清朝末年起,“小上海”的称呼叫了百年。这种现代商业自觉一路沿袭,始终保持一种低调的繁华。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无锡就孕育出“华夏第一县”无锡县、“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以及一大批亿元乡镇。而无锡下辖的两个县级市江阴和宜兴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10名,江阴更是一直处在亚军位置,仅次于昆山。

据江阴市人民政府官网,截至2024年3月21日,江阴的上市企业已经达到61家,是名副其实的“A股第一县”。而整个无锡,上市公司数量达124家,在全国地市中排名第七,仅次于北上广深和苏杭两市。

最后是“百”(白)。

首次到无锡的人,几乎都会品鉴“太湖三白”:太湖白鱼、秀丽白虾、太湖银鱼。

但无锡的最大特产,其实是他古往今来的名人才俊。我每到一地,时间允许,都会看看当地的名人故居、墓园,到了无锡,陷入难以选择之境——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英才名流,繁似“百花齐放”:

科学家有钱伟长、周培源、顾毓琇、华蘅芳、徐寿、徐建寅等;

教育家、学问家有唐文治、蒋南翔、钱穆、钱钟书、许倬云等;

政治家有顾宪成、高攀龙、薛福成、秦邦宪、陆定一、荣毅仁等;

文人、艺术家有李绅、徐霞客、刘半农、顾恺之、徐悲鸿、吴冠中、刘天华、华彦钧等;

经济学家、企业家有薛暮桥、孙冶方、荣宗敬、荣德生、周舜卿等……

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无锡,少有出其右者。

三碗饭与三张牌

近些年,探访近百城市。

发现理想之城,就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资源齐备之地。

无锡走出去的历史学家许倬云穿越万古江河发现,在历史中,个别人物的变化是最小的影响因素,制度与文化的变化影响更大,而地理的影响最为久远。

对于一城一地而言,有名山大川、青山绿水,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再加之地处枢纽要道,四方交通便捷,就建立起发展经济的地理优势。

如果历史上还英才辈出,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老祖宗给饭吃。

天帮忙,人努力。如果在地理、历史等先天条件之外,还能努力搞活产业,搞好经济,就是自己挣饭吃。

手里能同时捧着三碗饭的城市少有。分别对应着历史资源、经济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百”“富”“美”无锡,三者兼具,实在让人艳羡。

但要立足长远,在当下激烈的地域竞争/区域洗牌中持续领先,也要清醒地看到,立足既有资源、良好条件的同时,无锡还要打好三张牌:

一是区位牌。

有自觉的头部企业,作为行业领袖,往往会重塑行业。

有担当的重点城市,作为区域重心,也应跳出画面看画,在大棋盘里定位自己。

无锡位于江(长江)湖(太湖)之间,是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近百年前(1927年),眼光开阔的无锡籍企业家荣德生就提出沟通长江、太湖水运,建设江浙两省沿太湖七个县,包括江阴、靖江在内的环太湖经济圈。1946年,他又提出“把苏锡常”打成一片,建设人口数百万、影响直接间接远及全国的“大无锡”的构想。

时移世易,荣氏当年的构想,有些内容已难落实,有些擘画却仍值得认真思考。

太湖之畔的几所名城,如何借力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把“环太湖经济带”联手做大,当是一个兼具时代价值与长远意义的命题。

二是产业牌。

无锡目前有10个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纺织三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更是入选“国家队”,闻名遐迩。

但也要看到,个别领域,已被强邻常州反超。

无锡领导层对此有清醒认识,在2023年的一次市级会议上,有决策者坦承,“2020年以来,我市工业开票领先常州的优势,从9478亿元缩小至去年的6516亿元。特别是在汽车制造领域,我市开票总量从2020年比常州多一倍缩小至去年仅为常州的一半,其背后原因就在于常州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等新兴产业上的加速突破”。

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如何把无锡打造为新质生产力的高地、如何以战略新兴产业形成领跑之势,是无锡当前的大机遇与大考验。

三是文旅牌。

产业兴城,文旅活城。

上世纪初叶,荣德生就提出,无锡要利用得天独厚的太湖山水,发展旅游事业。这位独具眼光的经营者还给出了家乡的对标对象,“外学瑞士,内学杭州”。

百年倏忽已过,在自然山水之外,以荣氏、钱氏为代表的众多才杰已然成为无锡独特、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何把死的盘活,把历史变成时尚,把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与吸引力,也是这座城市需要深度思考与大胆探索的议题。

一座城的“三大关系”

在当日“新产业,新无锡”为题的论坛上,作为主持人的奔流财经主编刘纯还与我们探讨了无锡城市品牌升级的话题。

我结合近期所见所思,谈了“三大关系”。在我看来,这几组关系不光是无锡这样的“尖子生”在积极探求,也值得众多城市思考梳理。

一是趋势与优势的关系。

泰康创始人陈东升说,初心决定定位,定位决定战略,战略决定一切。

战略,某个角度讲,就是在趋势和优势之间找到结合点,搞清楚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优势,是自身特色;趋势,是顺势而为。在前行中,既顺势行路,又坚持自我,才是最好的道路。

近年走访所见,众多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多,差异化发展少;新产业着力多,旧产业着眼少。在产业布局上如何做精做深,提旧布新?

在这方面,无锡已有不少针对性部署:发展新的,不放弃旧的,而是一起创新、焕新。三类产业错落有致,各有重心:传统产业要“发新芽”,新兴产业要“长成林”,未来产业要“快生根”。

二是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中国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让不少人惊诧。

其实作家木心却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有断言,《西游记》这样的经典文本,全世界写神话、童话的作家看了,都会佩服。在他看来,这种题材与故事既浪漫又深刻,它的大放异彩只是时间问题。

回头来看,我们在很多“传统资源”的开采和转化方面下的功夫和花的心思,太少了。中国文化的宝库里,还有很多的宝藏在沉睡,它们的开发与激活,需要眼光,需要创意,需要如任正非所言,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

事实上,古城西安的唐风国潮近年来游人如织,长盛不衰,就给了很多城市启发与借鉴。

三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城市品牌是一个整体设计与系统工程,但引爆点却在细微处、在聚焦的单点上。

细看近几年轮番登场的所谓“网红城市”与热点区域,不管是重庆、长沙、哈尔滨,还是江门、淄博、阿勒泰,热潮与热议背后都是民众的心声、人性与精神诉求……

很多精彩与潮头所向难以规划,也并非中心位置,而是往往来自于边缘与突变。雷军说,人欲即天理,饱含深意,值得很多管理者审视与深思。

关注民生,关切民心之所向,尤其当关心企业家之所念、所痛。企业家作为核心的创新、创变与创富者,堪为一地最大的特产、最稀有的财富与最好的品牌代言人。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与乡镇企业的起源地,无锡今日的繁华,是百年来锡商接续奋斗的成果。

在无锡市领导的一段内部讲话里,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一把手对锡商的尊重、自豪以及对企业家的热情与呼唤:

“企业家朋友们!120多年前,在广东当差的荣德生先生告假回家,在香港等船时看到码头上一片雪白。起初惊讶于香港也会下雪的他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进口面粉飘落的粉屑。从中,他敏锐察觉到国产面粉的商机,决定筹办保兴面粉厂,这就是锡商的“敢创人先”。

60多年前,从小弹棉花的周林森先生站在沙子港边,和17名工人敲锣打鼓庆祝互助社成立,这家小厂经历“三起三落” ,80年代一度濒临倒闭,通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成长为今天的红豆集团,这就是锡商的“坚韧刚毅”。

30多年前,唐翔千先生为父亲祝寿,父亲要求他把用于祝寿的50万元创设奖学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他继承父志,设立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在全国60多所大中小学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设奖,这就是锡商的“崇德厚生”。

10多年前,许志翰先生毅然决定对公司进行转型,倾尽所有投入研发射频芯片,让卓胜微成功打破日美企业的垄断格局,成为“国产射频芯片第一股” ,这就是锡商的“实业报国”。

百年工商文化、 千万锡商群体,打拼出无锡产业的深厚基底,造就了无锡经济的持续繁荣……

无锡各级党委、政府将坚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像尊重教育家一样尊重实业家” ,对企业需求做到“心中有数” ,对企业困难使尽“浑身解数” ,对企业承诺必定“说话算数” ,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如鱼得水”的营商环境,让“干在无锡、闯在无锡、投在无锡” 在所有企业家中形成共识、产生共鸣”。

一个地方的政商之间有深度信任与共鸣,这个地方的发展就会蒸蒸日上,这是一种现象,一种规律。

有尊商、亲商、友商的空气,有荣宗敬、荣德生等大商先贤的引领示范,有俞敏洪、周海江、蒋锡培等锡商群体的奋进不休,有理由期待无锡成为明日真正的“企业家之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 End

点个在看 不错过刀哥辣评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